人物
时段
朝代
古籍库 集部
  恭跋
日知荟说            张廷玉
在昔三代圣王之治皆由学而成凡散见于诗书者其
根源可寻绎而见也汉唐以后明哲仁厚之君非无性
资之高求治之切者而终无以跻于三代之隆盖由学
焉而未探其根源故所以浚其知者不能深而致于行
者不能笃耳我
皇上徇齐敦敏夙承

世宗宪皇帝之教自问寝视膳而外耳目心志一用之
于学而他无间焉故于五经四子之书早洞见其根源
而参考汉唐宗元诸儒之义疏以折衷于至当循是以
观诸史其治乱安危之几无微不察也循是以慎取百
家之言其出入离合浅深之数无隐不烛也循是以悬
衡人物推极事理皆灼知烛见而无匿情用是发为文
章言高而旨远理达而气昌得心应手俄顷立就而迥
出于前贤思议之表(臣/) 廷玉
(第 22b 页)
地雨泽沾足家家耕种田禾
遍野可冀有秋谨藉以仰慰
圣怀兹特具本遣家人赍付(臣/)男翰林院庶吉士(臣/)
廷玉
送通政司衙门呈
(臣/)不胜惓惓感激之至谨具奏
闻奉 (第 38a 页)
文治津梁后学岂直供文人学士之佔毕而巳哉是为
张廷玉

康熙乙未岁余自京师回闽家居数载评选历代古文
自汉至元约二百三十馀首子弟及门私自抄诵未敢
以问世也 (第 6a 页)
圣诲鉴定施行以便排纂为此谨奏
  奏重刻十三经廿一史事宜劄子
乾隆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兼管翰林院事 张廷
福敏奏称重刋经史必须参稽善本博考群书庶免
舛讹 (第 10b 页)
就争九卿会议数
四相视不言公乃昌言惟捐纳所分员缺可避运饷人
其正途及迁补仍旧因手定奏议执政使人谓少宰
公廷玉
曰闻举朝同议独张公阻之不识何张公也少
宰曰首议者张公廷枢然余吏部也亦同此议少司寇 (第 23b 页)
  张文端公墓表(代李厚庵相国作)
康熙五十四年秋余请假归葬行有日学士 张君廷玉
持其先人相国文端公行状请碣余成进士入馆阁后
公三年而比肩趋朝凡数十年虽不文曷敢以辞盖自
癸丑甲辰逆藩 (第 27b 页)
  关于等安之侵台,在文献上固无完整之记载;但由于本书所录崇祯三年「黄中丞勘功揭」及「中丞黄公倭功始末」二篇追述等安侵台失败后馀船犯闽之经纬,略见端倪。至其个中情况,须于他籍分别求之。等安侵台之讯,明廷先得之于琉球。茅著「琉球」篇云:『万历四十四年五月,中山王尚宁遣通事蔡报倭造战船五百馀,胁取鸡笼山岛夷──鸡笼淡水,一名东番云』。王鸿绪「明史稿」「琉球」篇亦有云:『万历四十四年,日本有取鸡笼山之谋──其地名台湾,密迩福建。尚宁遣使以闻,诏海上警备』 (张廷玉
等「明史」同,并见「文丛」第一九六种「流求与鸡笼山」所收)。至于等安之举措,茅著「日本」篇仅云:『始 (第 2 页)
尚书某人。奉使南方。受赂银数百两。过数年事觉。即令革职为民。加刑几不免死。今世仕宦亦难矣。余曰。宰相 张廷玉。
两朝顾命大臣。名德俱尊。闻亦未免罪死。家产并没入云。信乎。经曰。 (第 261H 页)
廷玉
三朝太平宰相。十年前考终于家。与满洲宰相鄂尔泰。配享雍正皇帝庙庭。 (第 261H 页)
按张廷玉修明史。其天文历象。多采崇祯年间西洋人汤若望等说。盖利玛窦馀论。而 廷玉
当清乾隆之际。同时戴进贤亦西洋人。如本史历法沿革。实所赞成云。戊寅即崇祯十一年也。大抵西说。只据常度 (第 262L 页)
则书言者。示疑之中。又著伪也。明纪甘露。毋论示疑著伪。书之。恐未为不可也。
建文之不知所终四字。盖沿 张廷玉
之旧文。而来喻所谓非纲目之体云者。诚然矣。但自焚死三字。既非事实。且不可于皇帝称死。若曰出亡。则似差 (第 186H 页)
辩博之文。即不过稗家小品之支流馀裔也。外此则逆天慢神。罪不容诛。故中国文人如钱谦益,谭元春,顾炎武, 张廷玉
之徒。早已烛其虚伪。劈其头脑。而蒙然不知。枉受迷惑。莫非幼年孤陋寡闻之致。抚躬惭忿。何嗟及矣。此心明 (第 202L 页)
明季史评
  袁崇焕
皇明史出自 张廷玉
等所纂。专媚胡虏。胡虏之犯中原。张其搪突之势。若天兵之破胡虏。并没其功。如赵率教守锦州。袁崇焕守宁远 (第 251H 页)
   按世爵自述篇。叙其避兵事甚悉。然与史乘多有同异者。李民寏栅中日记。己未初四日。天兵败于家哈岭外。而自述云初三日过牛尾岭而败。 张廷玉。
明史云提督刘綎战死。而自述云綎见军败自焚死。栅中日记。乔一琦见提督军败。即投入朝鲜军。至初五日讲和。 …… (第 155L 页)
  崇祯甲戌七月。清人西侵插汉。还入大同境。攻拔得胜堡。参将李全自经。遂攻围怀仁县及井坪堡。应州曹文诏偕总督张宗衡。先驻怀仁固

守。八月围解。即移驻镇城。挑战败还。已而灵邱及他屯堡多失陷。而清兵亦旋。(以上见曹文诏传。)当文诏之困大同。命变蛟北授。七月遇清兵广武。有战功。(以上见曹变蛟传。)此即浚所录宣,大之败也。明史出自 张廷玉
等手。凡清之遭衄者。并皆讳之。如松锦大捷。亦只书围解。而宁远战功。只凭我译韩瑗而传之东土。宣,大之败 (第 167L 页)
。褊性所局。宁死而不敢发也与。若玉英者。千古一女子也。况其疏辞委曲周尽。无纤毫矶激怨怼之意。王鸿绪, 张廷玉
之竟不采录于明史烈女传。何也。此岂可寘诸稗乘。资好 (第 297L 页)
平日思其所以处此者而未之得也。明史之始修也。陆稼书,张武承诸人欲勿立道学传。盖恐阳明辈之得入也。卒之 张廷玉
辈遵用此说。入阳明于名臣列传。而阳明门人则多列于儒林传矣。总而言之。李朝惟文苑传不容假托。至如道学儒 (第 114L 页)
御东月台。 命礼房奉审于 皇坛。 命儒臣入侍。读明史太祖记。读至 高皇帝微时舍身为僧事。 命止读曰。 张廷玉
之直书其事。甚迫切矣。贱臣曰。史笔甚公。直书不讳。乃正道也。此不足为非也。 上又命读国朝宝鉴太宗记。 (第 521H 页)